不考核GDP,不等于不要GDP,而是要以绿水青山为支撑,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富民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2014年9月,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产业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问市。在政府背书与 “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底气推动下,丽水农产品经历了一场从“土货”到“精品农产品”,再到“农旅融合”的“变形记”。
原价60元左右一只的缙云麻鸭,价格提高到118元一只;龙泉高山小黄牛的牛脚圈,属冷门产品,库存最高时达到9吨。通过杭州的“丽水山耕”食材推介,订单激增,库存迅速销售一空,到今年6月底累计销售额达179.28亿元,产品溢价率平均超30%。
2016年初,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到集体,打造笕川“美丽花海”,短短33天就卖出了400多万元门票。不仅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领工资、做股东,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福祉。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再配上沙滩、棕榈树和美丽的农家庭院,让云和县石塘镇的长汀沙滩成为丽水旅游的一匹黑马。“云里看海、山里玩沙”的独特景观,在短短两年里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20多万元,带动消费3900多万元。
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河权到户”改革、农民住房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持续推进的改革,田、地、林等以往被闲置的12类山村资源被盘活,为丽水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2018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2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05元。
丽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正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标杆和样板。

建立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
自2008年丽水在全国率先发布第一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后,2013年至2014年,我市先后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双区示范”,从2016年起,丽水把每年7月29日设为“丽水生态文明日”,通过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持续推动全市各地生态文明建设,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共识愈发厚植于心。
2016年,首届“丽水生态文明日”开展了“5+X”系列活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全国巡讲在丽水开讲;2017年,“两山理论”探索与实践(丽水)专家研讨会在丽水举办;2018年,生态环境部首次长江经济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培训班在丽水举办,来自长江经济带的16个省市以及全国首批13个“两山”理念时间创新基地的学员们深入丽水,通过实地教育学,深入学习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19年,第十六届世界低碳城市联盟大会暨低碳城市发展论坛在丽水举办,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产业、大学、研究院所和投融资机构的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聚一堂现场交流,共同探讨低碳城市和高质量绿色发展。
与此同时,丽水的生态“金名片”知名度也越来越高。2017年,丽水入选全国美丽山水城市;2018年,丽水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代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相关单位宣读倡议书、参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南宁)展、荣获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2019年,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丽水作为创新实践“两山”理念的先进代表作典型经验交流。
9月4日,市委书记胡海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丽水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态屏障、绿色发展、宜居宜业、文化名城、红色热土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丽水的“五张金质名片”。
他表示,进入新时代,丽水已然站在了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历史关口,处在大有可为更必须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要立足“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的最大实际,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改革创新中勇闯新路,科学构筑了丽水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四梁八柱”。
绿色是丽水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来源丽水本土的红色财富。70年只争朝夕,丽水人民淬炼忠诚使命的思想灵魂,高扬求是挺进的奋进旗帜,夯实植根人民的实践基础,永做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挺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