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城事|红绿融合,点绿成金 !走进秀山丽水看共富新路径

来源:读嘉•城事

   丽水距离嘉兴400公里,是一卷淳朴、美丽、活力的山水画卷。

  在这里,山是江浙之巅,有江浙第一、第二高峰,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573座;水是六江之源,瓯江、钱塘江、飞云江、椒江、闽江、赛江发源于此。这里以山为灵魂,以水为血脉,山与水的交融孕育了独特的景致,滋养了一方绚丽的文化。

  多年来,丽水和嘉兴两地结下了“山盟海誓”的深厚情谊,不断推动山海协作迭代升级,共同念好新时代“山海经”。近日,记者走进丽水,看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革命老区如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让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有机融合,实现红绿融合、点绿成金,走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一个村:

用创意美了村寨、富了百姓

   在“闲心对绿水,清净两无尘”的古堰画乡,烟波暮霭之中,形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江南水墨画。

  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来自绍兴的游客王先生带着家人漫步在丽水莲都区古堰画乡的瓯江边,感受烟雨江南的美景,“这里风景真的很美,而且文化很有特色。”

  一江清水美了村寨、富了百姓。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是文创产业的富矿。古堰画乡不仅拥有着自然风光的诗情画意,还围绕“画”字,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上世纪8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们被古堰画乡的山水所吸引,自发到这里写生,在当地的“艺术土壤”中埋下了种子。2006年,古堰画乡以“画”为核心启动建设。十多年来,艺术写生仍然是众多画家和各地艺术院校学生前往古堰画乡的首要目的,甚至诞生了丽水本地的一种绘画流派:丽水巴比松油画。

  随着越来越多的摄影师、画师来到画乡,也助推了当地民宿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画乡总床位数已经超过2000张,越来越多的创客到这里开办民宿和各色商店。这里还产生了不少新职业,如乡村拍卖师,古堰画乡的画师、摄影师的作品都可以在这里拍卖,定期举行,而且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我们都吃上了‘画乡饭’!”当地村民脸上乐开了花。据了解,目前这里每年接待写生创作的画家和学生近15万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百姓的人均年收入从4300元增加至43000元。

  古堰画乡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从邀请名家写生、举办小镇艺术节,到开启古堰画乡全国风景油画双年展,古堰画乡正围绕着画和风景两大主题不断提升。

  千年古堰、千年港埠文化与现代油画产生了“跨时空”的碰撞,带动了古堰画乡小镇立体化、多元化发展。入驻这里的艺术工作室、画廊从2012年的38家增加至目前的126家,已经有近300家艺术院校在此建立了写生创作基地。通过推动油画创作、培训、交易、鉴赏、收藏、会展全产业链发展,古堰画乡可以满足商品油画到艺术品油画的多样化需求,“丽水巴比松”的市场竞争力也在持续提高,油画年产值超亿元。

  古堰画乡的发展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共同富裕道路。

一个产业:

用融合践行党建强、发展强

   说到丽水市缙云县,你会想到什么?是缙云烧饼,是仙都景区,还是……其实,这里还有“中国锯床之都”——壶镇,年产各类型的金属锯床及锯切装备约4.5万套,带锯床产销量占全国的70%以上,2021年实现规上产值16.3亿元。

  走进全国第一家锯床主题博物馆,这里设置了8个主题展厅,采用声、光、电结合实物的方式,全面生动地展示了缙云锯床产业3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以及缙云锯床的现在与未来。这里,也有着丽水产业“红绿融合”发展的缩影。

  缙云县金属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和省内不少地区一样,壶镇镇的块状经济同样经历过发展低迷期——产业集群内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大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相互间关联度不强,缺乏龙头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的分工合作,还常出现价格战、窝里斗现象,同时集群内缺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创新。

  怎么办?缙云县意识到,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质升级的关键所在。于是,锯床产业链党建联盟应运而生。联盟以晨龙锯床、锯力煌等龙头企业为骨干,以缙云县锯床行业协会为载体,实行“平台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信息联通、经验联学”的工作模式,帮助锯床企业由粗放型设计向精细化设计与研发转变。

  与此相配套的,还有缙云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这个获评2021年度浙江省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绩效评价全省第二的红色阵地,为区域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自综合体运行以来,先后邀请省内外高校院所200余名科学家、教授、博士来缙,以不同方式助力企业创新600多家次,累计实现服务营收1500余万元。

  尝到“党建强、发展强”甜头的,就有浙江锯力煌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锯”党建推动下,公司获评省“隐形冠军”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迎来全国首家锯博物馆开业。

  坚持党建引领,把科技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战略位置,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的有机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一个“缙云模板”。

  目前,缙云壶镇有锯床整机生产企业39家、配套企业百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形成了包括机床原材料、铸造、零部件、配套件、双金属带锯条、圆锯片及销售运输物流等延伸产业的完整生产链。

一种力量:

用精神注魂、赋能、立根

    华东地区“绿色基因库”,森林覆盖率高达81.7%……丽水,坐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的“最大一片绿水青山”。好山好水的另一面,这里也是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之一——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是全省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的地级市,现存革命遗址533处,数量居浙江首位。

  近年来,丽水推出了533处革命遗址红色体验点、103条红色研学线路,编制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打造了“红色文化+经典文创”“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文化+健康养生”等一批特色发展范例。

  浙西南革命老区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国革命最低潮时期和南方游击战争最艰苦、最困难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南方唯一新建立的一块革命根据地。23年艰苦卓绝的浙西南革命斗争,为丽水留下了大笔的红色遗产和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丽水儿女坚定信念、大步前行。

  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打造共同富裕老区样板。不久前,2022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在丽水开幕。这是丽水第四年如期举办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研讨会),旨在广泛汇聚“永做‘挺进师’、建设新丽水”的磅礴伟力。

  在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探索中,丽水率先开辟出高质量绿色发展新境界。老区人民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助推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并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丽水特色、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新路。

  今日的丽水,老区有新姿,跑出“加速度”。交通之快,着力打造“铁、陆、空、水”四位一体的通达体系,未来,国内3小时、省内1小时,接沪融杭、连闽通粤在丽水将成为现实;经济之快,全市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双双跻身全国地级市前50名,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13年冠居全省;民生之快,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城乡公共服务加速均等化,让老百姓生活美起来……

  在今年的丽水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新的五年发展号角再吹响:全面系统落实“八个必须坚持”,奋力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基本建成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成为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和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


   新丽水,未来可期。根据规划,2026年,丽水的GDP和GEP将实现“两个较快增长”,GDP增速处于全省第一方阵,总量达2500亿元,人均GDP达10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至50万元群体比例超过70%,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

  “青山相向正含金,绿水逶迤涌金泉。”最近,全程在丽水取景拍摄的热播电视剧《春风又绿江南岸》,唱响了绿色发展大戏。丽水,这方拥有红色底蕴的浙西南革命热土,正散发着光和热,在共富大道上越“奔”越“劲”。



来源:读嘉•城事
编辑:莫晓鸿
责编:叶捷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