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网首页 | 处州论坛 | 丽水新闻 | 丽水日报
当前位置:   丽水市记协 > 传媒资讯 正文

传媒观察| 直击人心的故事如何诞生?

丽水记协网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4日 08:41:01 [字号: ]

  谷雨工作室编辑总监赵涵漠:

  寻找故事的三种途径

  盖伊·特立斯(Gay Talese)说过一句话:“你得有好奇,才有可能开始。”作为一名写作者,尤其作为一名非虚构内容写作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强烈的好奇心能帮我们找到被其他人忽略掉的好故事。

  我想在这里介绍三种找故事的途径——

  一是保持广泛的阅读,从已有的报道中挖掘出更广阔的叙述空间。

  这里所说的阅读不仅仅指读书,也包括刷微博、刷豆瓣、刷朋友圈等。而难点在于,要在其中比较模糊的段落里发现故事的可能性。要在广泛阅读的同时保持嗅觉的敏锐,在一些看起来并没有故事的空间里去开凿故事。

  二是用另一个视角去等待一个好故事的到来。

  生活中有一些话题往往非常具有戏剧性,这使得大家都想去写,但越是在这种时候,你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视角,能不能有耐心去等待一个好故事,就越会显得特别重要。

  比如在很多年前,广场舞这个话题特别火,很多作者都以广场舞为素材去写了故事,但在我看过的几篇中,我觉得没有太多记忆点,跟我预想当中的对于广场舞的群像描写完全一致,等于没有惊喜。

  直到《看天下》的陈劲松老师和孟静老师写出了《史上最大广场舞诈骗案》,这在我印象中是这个话题中最好的一篇。它讲的不是广场舞,也不是诈骗,其核心是在讲任何一个团体内都会出现的权力格局。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好的故事会自然地浮现在水面上。

  三是找到“隐秘的他者”,即生活中被视而不见的故事。

  毕飞宇说过这么一句话:“许多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审美是艺术家的事儿,但是审美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是许多时候当事人自己不知道罢了。”这句话很好地将日常生活与文学性之间的关联点出来了。

  即便对于职业写作者来说,日常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仍然可能是一个盲区。将你所看到的这种日常转化为笔下的故事,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这需要不断地进行训练。对于任何人来说,你的周围一定都存在着值得写的故事。

  《谷雨实验室》主笔张月:

  对谈前如何做好案头工作?

  在见到你的写作对象之前,要做什么样细致的准备?我总结了关于这个问题的三个小点。

  一是资料工作要做得全面,不能有漏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要求的都是灭绝式占有跟写作对象有关的全部资料,这些资料会包括他自己写下的、说过的每一个字。

  比如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你需要看完他写的的书,最好是全部著作,如果时间紧张的话,也应该把他的重要作品看完;包括他的演讲,他做过的你能找到的所有采访,他发的博客、微博,以及其他社交账号上的发言……这些都是基本要求,你都要扫描一遍。每一个发言或者每一个采访,都是他人生的某一个碎片,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碎片拼凑出一条完整的人生轨迹。

  你要知道Ta的童年是怎样的,成长过程中对Ta性格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生中最关键的几个决定是如何做出的,Ta在什么时候成功、又在什么时候失败。当Ta在谈论这些事情时,你要知道Ta在谈论什么,你要知道Ta说的话是否跟你掌握的内容有冲突。

  当你的准备超过交流对象对你的预期时,如果他在某个瞬间觉得“哎?连这个你也知道”时,他就不敢再轻视你的问题,会更认真地对待和回答你。

  二是从资料里找到人物身上具有最强烈冲突的地方,以此作为重点去做提纲。

  你收集了对象几乎全部的资料,但一篇文章又不可能呈现他的全部,所以要在交流之前确定一个重点方向,这个方向在人物写作里通常是他身上冲突最强烈的部分,也就是困境所在。

  你寻找到的这个方向有可能会在交流中得到确认,也有可能会得到修正和调整,但无论对错与否你得有个方向,这个方向会成为你在交流当中的一个“锚”。

  还有一种方向是从个体故事延展到更具有公共意义的方向,这是另外一个更广阔的思路。所以如果拿到一个选题,做资料的时候可以思维宽阔一些,想一想这件事情背后承载的东西是什么,而不只是看到台前的这个人。

  三是寻找到合适的周边交流对象。

  如果你想去写一个人,在交流之前最好还能和他的朋友聊一下。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帮助你进一步理解这个人,他们的判断可能能帮助你问出更加到位的问题。

  这里的“周边”指的是那些和写作对象认识很久、交往很深的人,你能从一些资料里找到这些线索(写作对象在不同时期他经常提到的人),这些人要尽量涵盖他的人生每个阶段,包括他的父母、亲人、同事、朋友,甚至是敌人或者竞争对手,因为敌人和竞争对手有时能给你更加真实的信息。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有的人物已经被其他媒体写过很多次了,你会发现很大的信息增量就来自于这些“周边”,尤其是那些没有被发现的周边,所以要努力去寻找更多更合适的周边对象。

  《谷雨实验室》资深作者袁琳:

  如何写好一个故事?

  写稿必经的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主题,给文章注入灵魂;理清逻辑,把故事素材拆分再重组;从众多的细节中筛选出对文章的主题有用的细节;打造文章的节奏感,使它看起来好看有韵律。下面我们分别来讲。

  第一个,确定主题。当看到一个选题,我们一般会对主题有一个预判,即这篇文章大概会讲个什么样的故事、要表达什么。在素材搜集结束准备写稿的阶段,我们会再次思考“主题”两个字,其实更多是根据交流得到的素材做预想的调整,以及确定自己的写法,也就是说“怎么去表达你了解到的这个故事”。

  一个好的非虚构作品,可以做到尽可能地向远处延伸,向更大的话题扩展,往故事的背后走一步、再走一步,“层次丰富”就是一篇好文章。在写作一个故事时,尤其是特稿类型的写作,把某一处讲“透”讲“活”,通常比面面俱到更有力量。确定一个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让它贯穿始终,让细节紧密相连。

  第二个,理清逻辑。定主题是你想要表达什么,理逻辑是你要以什么形式、什么结构来表达。我建议所有写作者在动笔之前,都先把逻辑整理好,框架搭起来,再着手去写。

  写作特别是个人写作,有时候是凭借一种本能,跟着思绪在前行。但是非个体写作的情况下,就要考虑到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的素材负责。逻辑是一根针,把内容和读者的注意力都缝起来,不至于散掉,也能让写作者更加理性。

  一个老生常谈的注意点是,要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这在特稿写作中依然适用。我自己的经验是花写作整篇稿子一半的时间来写“一个完美的开头”,这首先意味着能不能让读者继续看下去,其次是给整个文章定调,前面铺垫好了,后面的故事写起来会顺理成章。

  第三个,写作阶段。对特稿内容来说,最重要的是细节,它是一篇非虚构的“血和肉”。细节越丰满,文章越灵动。

  但是,并非所有的细节都一股脑儿放进去就是一篇好文章了,细节的挑选也是个手艺活儿。在和对象交流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应该是这样的——所有的细节都是好细节,都要尽可能地抓住,越多越好。

  所以一般在现场,我的眼睛不停地在各处探望,交流对象走到哪儿、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最好是从起床到睡觉都站在他身边,像纪录片一样全部都收在眼底且记下来,不管这些细节之后有没有用。有时候你亦步亦趋跟了一天,可能最后只有一个细节、一句话是能用上的,但没有这个细节,稿子可能就不完整。

  但是不是所有我们捕捉到的这种细节都要用上去呢?不是。细节要有意义,有表达。而且,它所表达的,需要跟主题有关,否则就是无效表达,显得冗余。

  最后一个部分,营造文章的节奏感。在填充内容时,过多的描写或者过多的叙述,都会让读者产生疲惫感,所以写作方式交错进行,是消除疲惫感的一个方式,就像我们唱歌有高音和低音配合,有唱有和、起伏交错才动听。

  这里分享一个从老媒体人那里流传下来的口诀。文字的表达方式大概分为这几种:细节描写、叙述、评论、对话,再加上资料的罗列。这五点组成一个口诀,叫做“广播体操法”: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再来一次。意思就是说,表达方式按照如此顺序来排列,大体都不会差。当然并不要求完全按照这个顺序,只需让表达方式交叉进行,根据语感来判断就好。

  《谷雨实验室》高级编辑金赫:

  如何打造合理的文本结构?

  假如故事的结构是一个迷宫,那么故事的主题不是位于这个迷宫中的某个实体,需要我们直接给出来。事实上,它就是这个迷宫本身。它是通过文本、细节、节奏、变化所传导出来的一种整体效果。

  结构更像是一门编织的技术,它无法脱离材料独立存在。这是因为写作并不是像几何学一样精确的东西,它必须基于作者获得的材料,在这些材料中生长起来。

  那么,结构在一篇文章中是怎么起作用的?将一篇特稿进行解剖,你会发现它是由无数的叙事模块组成的。每一个叙事模块可能有几个自然段落编织起来(包括叙事、引语、描写、评述、细节),指向一个明确的目的。每个叙事模块的目的都不同,或者是程度上的,或者是视角上的。这些叙事模块又根据人的认知顺序,以环绕、递进、嵌套的方式,组合起来,推动故事不断发展。好的作品,每一个叙事模块的指向都非常明确。

  接下来我想介绍一种常用的结构,那就是环形结构。环形结构适合于各种精心构造。它的本质就在于开篇和结尾展开的细节,制造一些重复,互相呼应。而在环形结构所框住的叙述之内,围绕表达的主题,通过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层次上,一圈又一圈的画圆,逐渐深化,反复呼应。用这种方式把叙事模块组织起来。大多数非虚构作品,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写成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个结构“迷宫”看起来深邃迷人呢?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对视角的使用。一个作者必须重视视角,比如,作者本人要不要出场,他跟故事的关系是什么?故事主人公是怎么理解他的处境的,其他人又是如何理解他的?这些我们都要知道。

  第一,把一个习以为常的平凡事物,置于陌生的位置,重新观察它。写稿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思想实验的过程。每个叙事模块,都必须不断地挖掘新的观察角度,反反复复刺激它。不能够满足于仅仅是叙事——那样会成为流水账。而所有这些角度都要围绕一个主题。

  第二,增加观察视角,用其他人的眼睛来评价它/她/他。每个非虚构稿件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周边对象访谈,即使不是为了平衡,也是纯粹出于技巧上的原因。因为一个具体的人和事,在不同人眼中,留意到的细节是不同的,评价也是不同的。而这些不同的细节会互相对话,增加一个人的立体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候,特稿主人公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呈现在世界中是什么样子。他给人的印象,可能与他自己的理解截然相反。

  其次,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利用一些反复回转的意向,来提醒读者可能忽略的重要事实。这里我想提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他在小说前面的情节里——在主人公梅诗金公爵和罗果仁的对话中,有意无意提到了一把刀子,让读者感到紧张。而在小说快结尾的时候,这把刀子才再次出现,罗果仁就是用这把刀子杀死了娜斯塔霞·菲利波芙娜。刀子就是他植入的意向。

  最后,比较典型的还有嵌套,即故事中埋藏着另一个故事。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提到了能让马蒂尔德小姐感动的爱情是一个故事,那个故事讲了一个王后捧着情人的人头,这个人头让马蒂尔德感动。这个细节很古怪,但实际上这是作者埋的一处地标。粗心的读者可能就错过去了,但细心的读者坚持到最后,会发现这本小说描述了于连的葬礼,正是以马蒂尔德捧着于连的人头坐在黑纱的灵车里结束——作者在这里不动声色。但我们回去寻找那一处细节,终于会感到震惊,进而回想起作者的用心良苦。

  当我们完成了初稿,假如你发现,有些叙事模块和我们确立的“主题”无关,指向不明,或者这些模块在逻辑上缺乏递进和层次,或者在视角上过于单一,那么一定是结构出了问题。这时,你就要勇敢地拿起奥卡姆剃刀,将之剔除,或者推倒重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要检查一下文章的开头,因为开头的这个叙事模块太重要了。它是否足够造成惊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是否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它是否能吸引住大多数人?

  如果这一切都没问题,那么你就成功了。

  写在最后

  写故事是件艰难的事情,好奇心、耐心和勇气缺一不可。同时,它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能从一次又一次的写作中不断发现新的世界和自己,拓宽生命的维度。

  不是所有人都以写作为业,但也许所有人都应保持写作的状态,我们希望帮助真正想要写作的你,寻找到那条通往好故事的路径。更重要的是,在写作中寻找到你自己。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 | 作者: | 编辑:王沁芳 责任编辑:郑亚伟 〗

©丽水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联系电话:0578-2127345 技术支持:丽水网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