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9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网络大讲堂 > 普及读本  正文

[音频]听读《学习读本》 领悟浙西南革命精神(九)

丽水网 -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08 16:20
编辑:莫晓鸿 | 责任编辑:胡蕴韵

W020190228720522015600.jpg

  中共莲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加慧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全国人民期盼从此结束战乱、过上和平生活。在重庆谈判中,为表达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毛泽东主动提出让出包括浙江在内的南方八个解放区,将部队撤至陇海路以北和苏北解放区。9月30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和浙东区党委等党政机关开始分批北撤。

  新四军北撤以后,处属特委、闽浙边临委继续坚持于浙西南这一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领导下属组织做好和平与内战两手准备,一面加强党员“革命必胜”的信念教育,开展群众工作,争取和平,一面购置、收集社会枪支,筹集武器,准备开展武装斗争。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清剿”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组织。1947年春,为利于开展武装斗争、发展浙西南革命形势,闽浙边临委和处属特委合并,组建新的中共处属特委,统一领导浙西南党组织及其革命斗争,干部集中使用,领导中心放在缙云县境。

  为实现从隐蔽精干的秘密斗争转为公开的武装斗争,浙西南党组织在进一步开展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革命武装的重建工作。1947年七八月间,中共浙东工委与处属特委在缙云县西青头村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建立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总队(简称抗暴军),联合开展游击战争。抗暴军下设三个大队,台(州)属武装为第一大队(尚未建立);处属武装为第二大队,100余人;金(华)属武装为第三大队,40余人。国民党浙江省当局获悉此情,急调省保安队和缙云、丽水、武义、永康四县武装,向缙云县西青头、雪峰山一带“清剿”。抗暴军兵分两路,总队部率第二大队转战丽水、云和、松阳、遂昌、宣平等县,第三大队转战武义、永康、义乌、浦江、金华、汤溪等县,在更大范围的山区群众中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推动了浙西南各县的革命武装斗争。

  为适应游击战争的开展,浙西南各地党组织从特派员制恢复到委员会制,团结争取国民党基层政权人员,动员和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孤立和打击顽固分子,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在城市学生中开展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和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从学生中培养干部。

  随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不断取得胜利,浙西南的革命斗争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48年春,抗暴军第二大队兵力扩大到两个中队,和各县武工队一同广泛开展游击战争。8月,俘获驻扎在缙云县双溪口的国民党缙云县常备队,开仓分粮,巩固和扩大了缙云游击根据地,自愿参军参战的群众日益增多。9月,部队扩建为五个大队、一个独立中队,改番号为浙南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也称处属游击第三支队,简称处属游击支队)。处属游击支队和各县武工队主动出击,连续开展一系列武装斗争,摧毁国民党区、乡基层政权,拔除反动武装据点,除奸反特,收缴民间枪支,切断国民党武装的通讯,消灭运动中的国民党武装,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至1948年9月,处属地区武装人员发展到1100余人。随着革命政权的建立和“白皮红心”政权的发展,国民党在农村的统治基础不断被削弱和摧毁,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逐渐形成并连成一片。

  1949年1月,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赖以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摧毁。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和上级指示,浙西南各地党组织开始着手接管城市的准备工作。同时,把歼灭国民党武装,配合、迎接解放军南下作为首要任务,更加积极、主动、猛烈地攻击国民党武装据点。

  3月,中共浙东临委领导的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第六支队(简称浙东六支队)到浙西南,策应松阳、丽水两县县长起义。应浙东六支队要求,处属特委下辖的丽(水)青(田)松(阳)边区和丽(水)武(义)宣(平)边区的党组织参与策应起义。两县起义后,相继成立浙东行政公署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其下辖的松阳县民主政府、丽水县民主政府,建立由浙东临委路南特派员领导的中共松(阳)宣(平)遂(昌)工作委员会、中共丽(水)宣(平)工作委员会,丽(水)青(田)松(阳)边区武工队与松阳县起义部队合编为松(阳)宣(平)遂(昌)人民游击支队,活动于丽(水)武(义)宣(平)边区的处属游击支队第二大队与丽水县起义部队合编为丽(水)缙(云)永(康)武(义)人民游击支队。

  松阳、丽水两县起义震惊了国民党当局。3月下旬,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整编第十一师,进抵起义地区“清剿”。因敌强我弱,松阳、丽水两县党政军组织遭受严重损失。4月12日夜,国民党军第十一师突袭中共处属特委机关和处属游击支队支队部驻地缙云县三溪乡盛园村。处属特委率游击队主力转移,并通知各地武工队、民兵避敌锋芒。国民党军到处寻找处属特委领导机关和游击队主力,妄图聚而歼之,但始终未能得逞。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国民党军第十一师闻讯仓皇逃离缙云。

  经过长期艰苦斗争,中共处属特委相继建立了五块大小不一、相互联络通畅的游击根据地,形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根据地内建立党组织和农会、妇女会等革命群众组织,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争取大多数民众;建立以“白皮红心”两面政权为主、民主政府为辅的革命政权;建立游击队、武工队和民兵三位一体的武装体系。处属特委加强部队的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设立军事教导队,培养军事骨干;征收游击军粮,解决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部队军需;建立兵工厂、被服厂,增强部队武器装备和军需后勤供给。在游击根据地内开展二五减租斗争,禁止破坏山林,保护工商业和手工业,组织生产自救,保障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禁止赌博,废除封建落后旧习;调解民间纠纷,部分行使了民主政权的职能。至各县解放前夕,处属特委领导的游击队、武工队、民兵实际控制了缙云、丽水、松阳、云和四个县除县城外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和宣平、遂昌的部分农村地区。浙南特委领导的浙南游击根据地也拓展到了浙西南境内的青田、景宁和丽(水)云(和)边境,闽浙边党组织领导的闽浙边游击根据地也拓展到了庆元、龙泉边境。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接受中共代表团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谈破裂。4月21日,毛泽东、朱德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统治覆亡。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从皖浙赣边界、第三野战军从苏浙皖边界分别挺进浙江。5月3日,浙江省会杭州解放。5月6日,中共浙江省委成立。省委决定,实行军事管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迅速分配干部接管城市,肃清敌特,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接着,浙西南各地的游击队、武工队、民兵积极配合解放军,阻击、歼灭溃逃的国民党军,解放浙西南各县。4月26日,松(阳)宣(平)遂(昌)人民游击支队攻克松阳县城,解放松阳。4月底,中共处属特委将活动在缙云的处属游击支队警卫大队、第一大队、第三大队、缙云县各区委武工队集中到缙云县雅江村实行整编,将大队改编为中队,以加强部队实战能力。5月8日开始,处属特委领导的游击队、武工队、民兵配合解放大军相继解放了遂昌、缙云、宣平、丽水、云和、龙泉、庆元等县,浙南特委领导的游击队和民兵配合解放大军解放了青田县、景宁县。至5月17日,浙西南全境解放。至此,百折不挠地坚持了长达23年艰苦卓绝斗争的浙西南中共组织和浙西南人民,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浙西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长达23年的革命斗争中,由于浙西南处于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革命斗争环境尤为险恶,浙西南人民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其中革命英烈达1500余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胜计,中共浙西南特委四任书记宗孟平、黄富武、许信焜、张麒麟和副书记杨干凡,全部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浙西南英雄儿女麻植、蔡鸿猷、季步高、卢湛、卢勇烈、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李金成、潘香凤、陈奕兰等等,无一不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甚至还有着“一门六烈士”的光荣家庭。

  中国共产党领导浙西南人民的革命历史,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体现了共产党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根本宗旨,证明了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革命事业才能取得胜利,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浙西南人民的新生这一真理。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