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9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网络大讲堂 > 普及读本  正文

[音频]听读《学习读本》 领悟浙西南革命精神(五)

丽水网 - 来源: 莲都宣传   发布时间:2019-03-04 16:27
编辑:莫晓鸿 | 责任编辑:胡蕴韵

W020190228720522015600.jpg

  中共莲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加慧


  浙西南的革命斗争,使国民党当局极为震惊。1935年8月,鉴于闽浙两省保安团队对付不了红军挺进师的境况,国民党当局成立以卫立煌和罗卓英为正副指挥官的“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部”,调集以第十八军为主力的共32个团约七万兵力,于9月19日开始大举“清剿”浙西南革命根据地。

  当国民党军大举“清剿”浙西南时,挺进师和地方游击队、地方干部一共仅3000余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面对严峻形势,挺进师采取“敌进我进”反“清剿”方针,留下第二、五两个纵队在根据地内坚持斗争,主力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挺进敌后,吸引、调动国民党军。挺进师主力进抵庆元、景宁边境时,分兵行动:第三纵队第九支队奉命进入庆元、景宁、云和以南,泰顺、寿宁以西北地区活动,同时联系第四纵队;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挺进浙东,寻找浙东党组织,巩固、扩大浙东游击区,以期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军,减轻根据地压力;刘英、粟裕率师直属队和第一纵队第三支队、第三纵队第七支队等南下闽浙边境活动。

  但是,国民党军主力并不受挺进师调动,仅派出五个团“追剿”挺进师主力,大部队则死死箍住浙西南,血洗革命根据地。在敌我众寡极为悬殊的严峻形势下,坚持于根据地内的第二、第五纵队及地方游击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至10月底,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遭国民党军血洗,中心区域丧失,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府、革命群众组织被破坏殆尽,黄富武和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李金成等地方党政军领导人相继牺牲。第二、五纵队指战员大部分在战斗中牺牲、被俘、失散。幸存的红军分别向龙(泉)浦(城)边境转移,被第二纵队政委洪家云聚集在一起,队伍又集结到30余人。他们在洪家云率领下,坚持在龙(泉)浦(城)边境的碧龙、青龙源、口岭头、毛洋、兰花蓬、金竹岗一带深山密林中。在严密的封锁下,他们躲过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追击,挖野菜、采野果充饥。野菜枯了,野果没了,就挖苞萝(玉米)根煮汤喝,挖鼠穴寻找食物,以便求得生存。他们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但坚持斗争的意志依然顽强。至1935年12月底,洪家云等乘国民党军与浙江省保安队换防的空隙,突出敌人包围,辗转抵达遂昌、江山边境的遂昌县湖岱口乡一带。此时,洪家云部只剩下了十二三人。在群众的帮助下,洪家云等与跳出包围圈吸引牵制敌人的李重才率领的第二纵队四支队余部会合,这五六十人即由洪家云、李重才率领,在龙(泉)浦(城)江(山)遂(昌)边境坚持斗争。

  10月5日,突围挺进到闽浙边境的挺进师主力,在粟裕、刘英率领下,到达闽东寿宁县郑家坑,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合。为联合对付敌人的统一进攻,双方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以便统一领导双方的斗争。11月7日,闽浙边临时省委在泰顺县白柯湾村成立。根据国民党军不受调动、欲彻底摧毁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挺进师决定立即创建新的根据地。挺进师即以闽东党组织已有工作基础的(福)鼎平(阳)地区为依托,在闽浙边开展游击斗争,向北发展,建立根据地。

  这时,由刘达云率领的第一纵队第一支队进入浙东以后,一边转战于青田、缙云、永康、东阳、仙居、天台、临海、黄岩、新昌、永嘉等县,一边寻找浙东党组织。因浙东党组织在此之前已遭破坏,所以寻找未果。孤军奋战的第一纵队第一支队连续遭受国民党军“追剿”,从出发时的八九十人,至11月底仅存10余人,隐蔽坚持在缙云、永康、仙居、东阳四县边境山区。1936年2月,第一纵队第一支队余部在缙云县黄弄坑与浙西红军游击队改建的浙西工农红军独立团余部会合,建立中共浙东特委及其下辖的中共缙云县委等党组织,共同坚持斗争,在永(康)缙(云)边界创建了小块游击区。

  1936年2月,挺进师主力部队组建为浙西南独立师,由师长粟裕率领四处游击,牵制国民党军,并返回浙西南寻找失去联系的第二、五纵队,掩护和保卫临时省委开展闽浙边游击根据地的建设。3月,在群众的支持下,洪家云、李重才率领的第二、五纵队余部已在龙(泉)浦(城)江(山)遂(昌)边区恢复了自江山县周村到遂昌县湖岱口的小块游击根据地。4月,第二、五纵队余部又遭国民党军“清剿”,李重才、洪家云等相继牺牲,队伍仅剩下20余人,转移到了龙(泉)浦(城)边境。此时,粟裕率部转战到龙(泉)浦(城)边境,找到第二、五纵队余部,遂将第二、五纵队余部带到临时省委驻地休整。之后,粟裕率部再次返回浙西南,转战于青田、丽水、宣平、永康、缙云,经永嘉返回浙南。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国民党第十八军调离浙江,浙西南敌情趋缓。闽浙边临时省委抓住时机,加快推进革命形势发展,重建中共浙西南特委和挺进师第二纵队,由粟裕率领返回浙西南,恢复浙西南的工作。粟裕率部第三次返回浙西南,拔除了龙泉县住溪、遂昌县王村口、浦城县党溪和白岩等地的反动武装据点,为浙西南特委恢复游击根据地打开了局面。接着,浙西南特委留在浦城、龙泉、江山、遂昌等县边境,开展恢复根据地工作,粟裕率第二纵队转战到宣平、丽水、青田等地,吸引国民党军,掩护特委开展工作。

  之后,挺进师从报刊上了解到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一致抗日”主张,于是开始自觉地调整斗争策略和政策:比如,将打土豪分浮财的“没收委员会”改为征收抗日捐的“征收委员会”;将“穷人不打穷人”的口号改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对国民党乡镇保长由原来的镇压改为以争取为主,等等,为挺进师实现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此间,浙西南特委重建了中共龙(泉)浦(城)县委及其所辖的大北、小北区委,新建了江(山)浦(城)县委、龙(泉)遂(昌)县委及其所辖的住龙、王村口区委。特委和各县委、区委、支部在各地建立农会、妇女会、共青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税斗争。以龙泉、浦城、江山、遂昌四县边境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得到恢复重建。

  1936年7月,粟裕率部转战到缙云县黄弄坑,找到刘达云率领的第一纵队余部,将其带到闽浙边省委驻地休整。离开时,刘达云等错误处理了浙西工农红军独立团负责人及其第一大队骨干(包括中共缙云县委负责人),第一大队由此消失。8月,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将青田、缙云、丽水、云和、景宁、泰顺等数县边境地区划为浙东南地区,建立中共浙东南特委,由浙东特委书记刘达云同时担任浙东南特委书记,率领已补充人员的挺进师第一纵队到浙东南创建根据地。同年冬,因叛徒出卖,浙西工农红军独立团第二大队大队长被捕遇害,第二大队解体,浙西工农红军独立团和缙云当地党组织、红军因此不复存在。

  从1936年春夏到11月,是挺进师的革命斗争发展最顺利的一个时期。挺进师抓住国民党军主力调离浙江的有利时机,创建了以(福)鼎瑞(安)平(阳)泰(顺)为中心的纵横200余公里的浙南游击根据地,恢复和开辟了浙西南和浙东游击根据地。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