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9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活动专题  正文

浙西南革命故事永流传

丽水网 - 来源: 丽水网-丽水日报   发布时间:2019-04-02 08:22
编辑:马丽飞 | 责任编辑:叶捷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浙西南革命期间,丽水人民满心满意盼着红军,拥护红军,只为翻身做主人,永不被欺凌,流传下来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重走浙西南革命路,记者采风一路有映山红相伴。它们开遍峰峦、山谷、溪涧,有浓烈的红,血染的粉,更有稀少罕见的猴头杜鹃。人们说,映山红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映山红,就是一次殊死战斗的见证。勤劳淳朴的丽水人民坚持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永不叛党,谱写出一曲又一曲“一心跟党走”的革命赞歌。

  一座丰碑

  有这样12个名字,他们从来不被人们广泛提及,却是一村人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

  每年清明,龙泉市唯一的“乡村小学”——碧龙村中心小学的11名学子,都会集体来到碧龙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祭奠革命先烈,以此明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祖国富强而奋斗!”

  碧龙村革命烈士陵园建于2013年,位于龙泉市住龙镇碧龙村溪北面,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有纪念碑、烈士墓、纪念广场、园陵绿化等组成,是浙江省唯一一座村级革命烈士陵园,由村民们花费30余万元自筹自建。

  碧龙村党支部书记杨洪春撰写《碧龙村志》,编有“浙西南革命”篇章,特别记录了2013年修建浙江省第一座村级革命烈士陵园的全过程,其中一个情节感人至深:村民们爬上高山,把全村12名英烈的遗骸集中到了陵园,亲手掩埋,边埋边哭,哭声萦绕青山绿水间。

  1936年至1938年期间,碧龙村先后有80多位村民入党,村党总支下辖8个党支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有8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碧龙村闹革命,是因为这里地处浙闽赣边界,经常被“白匪”骚扰,生活苦不堪言。

  碧龙村有8名烈士慷慨就义。其中,有为救上百村民性命、只身赴死的杨达銮,碧龙村党支部书记杨金贵、杨天保,福建浦城毛洋党支部书记杨松贵、浙闽边武工队副队长杨观礼、队员俞柏森,以及碧龙村头枫杨树下被残忍杀害的党员杨观仁、罗木发、杨观义。

  其他参加革命的群众遗骸,如杨荣柱、杨发州、杨堂仁,以及牺牲在碧龙村的红军战士都一起被合葬在纪念碑下。

  “1985年,我在整理村史资料和革命家史时,曾立志在有生之年,为碧龙村的革命先烈和革命群众立一座纪念碑。碑体上刻着他们的生平事迹,让后代景仰他们,崇拜他们,学习他们这种充满理想信念的革命精神!”杨洪春眼里饱含泪水地说,村民自筹自建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就全省而言,也不多见。但是他觉得,碧龙村的“红色基因”,才是那座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的红色丰碑!

  两只“红军碗”

  一个普通的日子——2014年1月9日,对于庆元县斋郎村时年85岁老人叶庆炉而言,却显得意味深长。

  这天一早,叶庆炉从楼顶上小心翼翼地取出他79年前珍藏完好的一大一小两个“橄榄绿”青瓷碗,双手颤抖地捧着,端到斋郎战斗旧址纪念馆捐赠现场,激动地说:“我老了,该给它们找个‘家’了。”

  1935年4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从福建寿宁县进入庆元县斋郎村。由于村民对红军不了解,以为又是“白匪”进村,都纷纷逃进山里避难。当时只有6岁的叶庆炉在逃往山上的途中扭伤了膝盖,他的姐姐只能把他又背回了村里。

  “白匪”未到,来的却是红军。红军进村后,看到村民们都走了,就住宿在村外,并把村里的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对农家秋毫无犯。

  正当红军煮好一锅面准备就餐时,突然一民房里传出一阵阵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三位红军战士循声找去,首先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掩面痛哭,躺在地上是年幼的叶庆炉,一只膝盖肿得像皮球一样大。

  两位红军战士用青瓷碗端来两碗面,取来了伤药膏贴,为叶庆炉清洗上药。过了两天,个别胆大的村民偷偷回家查看,看到红军并没走进农家半步,知道红军是“农民兄弟自己的军队”,于是上山将村民们叫了回来。

  斋郎战斗打响后,为帮助红军打跑“白匪”,村民们自愿请命挖战壕,送弹药,甚至主动帮助红军收拾战场,捡回敌人打败仗丢弃的枪支,一一上交红军。此后,在红军驻村的6天里,叶庆炉和姐姐每天每餐也都能吃上热腾腾的“红军饭”。可是,到了第6天,红军走得太急,竟然把两个青瓷碗落在了姐弟俩家里。

  为了防止敌人“反攻倒算”,叶庆炉父亲带着叶庆炉半夜偷偷在菜地里挖了坑,用纸包好两只大碗,埋于地下。

  一晃就到了1951年,全国获得了解放。一家人又偷偷把这两个青瓷碗从菜地里挖了回来,从始至终未和任何人提及“红军碗”的故事。村里时不时有收购古董的商贩来串门,问有没有年代久远的青瓷碗,可以重金收购。叶家人缄口不言、闭门谢客,因为他们已经把两只“红军碗”当成了红色“传家宝”。

  1992年以后,庆元县委修复了斋郞战斗指挥部旧址,让文物工作人员到民间收集一些珍贵的红军遗物。而叶庆炉却一直不舍得把它们捐出来。

  近年来,叶庆炉年岁渐高,身体越来越差。他觉得,是到了为两只“红军碗”找个“家”的时候了。2014年1月9日,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向庆元县委说出两只“红军碗”的故事。

  如今,两只“红军碗”,一只在斋郞战斗旧址纪念馆里存放,一只收藏在杭州军史博物馆,都在向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诉说”着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与斋郞人民的“军民鱼水情”。

  三块银元

  1942年4月29日,龙泉碧龙村支部书记杨天保被杀害于龙泉白岩村张家大门口。

  这一天,敌人在白岩村押解10名党员到白岩“开会”。名为开会,实为“最后通牒”。党员们谁也不害怕,更不会逃走,以免祸及家人。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怕死,就不当共产党!”

  国民党反动派肖公健指着10位共产党员说:“叫你们去捉拿张麒麟(浙西南特委书记),你们不去,以为我真的不敢杀你们吗?今天我叫着谁,就杀谁。杨金贵!杨天保!今天就先杀你们两个!”

  话音刚落,杨金贵、杨天保被押赴刑场。就义前,杨天保叫来哥哥杨天佑:“哥!我衣袋里有三块银元,你拿去代我向党组织交纳最后一次党费。”

  杨天佑接过三块银元后,却立即被敌人抢走,他强忍心中悲痛,让弟弟放心,他会用自己的钱,为杨天保交上最后一次党费,完成他最后的心愿!

  时过境迁,“三块银元”的故事在龙泉市住龙镇已经家喻户晓,几乎每一个党员干部、妇女儿童都是这个故事的分享者和讲述者。

  革命故事记心间,红色文化永流传,吾辈建功当自强。

  从庆元斋郎走出大山,在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的“90”后学子叶立群,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分享着自己关于家乡的红色记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作为一名斋郎人,既然身负红色基因,必当传承使命,砥砺前行!”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