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9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新闻报道 > 要闻  正文

浙西南革命之路上的红色记忆——

岁月将历史封尘但精神不曾忘记

丽水网 - 来源: 丽水网-丽水日报   发布时间:2019-04-13 08:16
编辑:柳永伟 | 责任编辑:叶捷

  随着重走浙西南革命之路,一段段尘封的红色记忆被唤起,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浮现在眼前,他们或在山林之间,或在田野之上,先烈以坚毅的信念和英勇的战斗为这片浙西南土地流血牺牲,最终换来了如今的国泰民安。

  虽然岁月将历史封尘,但我们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奋斗过;那颗闪闪的红星不会忘记,曾经有这样一种精神,照耀着所有人的心灵。

  百步峋“无声阻击”抗击日寇

  “这就是当年我们阻击鬼子的地方,我们利用百步峋陡峭的地形给了他们狠狠的一击。”81岁的莲都区仙渡乡梅田村村民周理东再一次来到梅田古道讲述起当年发生的故事,那时他只有七八岁,但是乡亲们抗击日寇的场景他还历历在目。

  1944年8月,日寇再次进犯丽水,9月,他们抢足了粮,又向金华方向流窜。其中,有一批日寇从银场经坑里向缙云方向走,仙渡乡梅田村岭头附近的百步峋就成了日寇必经之路。这里山高岭峻,一边是百丈深壑,一边是丛莽密林,地势十分险要。日寇马队爬到梅田岭头过夜,把村子糟蹋得不成样子,老百姓在山上避祸,无家可归,人人对日寇恨之入骨,在当地共产党员和抗战思想影响下,梅田人民决定要回击日寇。

  “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到鬼子必经的路上采用无声阻击的方式收拾他们,既可以打死日寇,又可以获得马腿等物资。”周理东说,首先采取的就是“打野狗”战术,村民们埋伏在路边的丛莽里,专等过路而赶不上队伍的日寇和掉队的马匹。当掉队的日寇走到埋伏圈时,村民们跳了出来,几棒就把掉队的日寇打死,并把驮马逼下悬崖。然后立即转移,等到天黑再到崖下,用柴刀下马腿背回去。

  利用梅田古道百步峋陡峭地形,村民们还设计了“滚石”战术。当年,一支日军队伍经过梅田岭头,一批青年就立即到百步峋布好滚石。等日寇全部闯进滚石区,数以百计的石头铺天盖地地飞滚下去。当时,一共砸死了六名日寇和十二匹马。另外,“路塌”战术也屡试不爽,村民们在危崖峭壁处,把路石架空,用杂草隐蔽,人马一踩,就连同巨石一起栽下去,这也让不少日寇丧生。梅田人民采用无声的阻击方式英勇对抗日寇,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战果,生动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红色风采十姐妹”展巾帼英姿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因抢夺钼矿资源制造武器,大举侵略青田县黄垟乡一带,为了保护矿藏,当地军民英勇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其中,石平川村“红色风采十姐妹”的巾帼事迹一直广为流传。

  1942年,中共石平川支部建立,并指派赵香妹以教师的名义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在石平川村里发展了十名杰出女性,人称“石平川十姐妹”。她们是:罗宝英、叶松香、罗碎娟、陈招弟、陈跃珍、赖佰英、罗岩妹、陈宝芳、章冬柳、陈凤钗。(下转第四版)

  (紧接第一版) 那时,她们还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姑娘。

  在石平川党支部带领下,“十姐妹”肩负起重担,保护革命根据地、革命干部和部队的安全,做好地下通信联络,防止敌人探子深入根据地,还组织全村妇女不分昼夜为红军战士做草鞋和衣服。

  当时,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房屋尽毁,连件破衣裳都没有,石平川党支部就派人到温州买来原料,让“十姐妹”加工。“战士们在前线流血流汗,我们就希望红军们能穿着我们打的草鞋,趟过山高险阻去打鬼子,那时候我们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为他们做鞋子和衣裳。”“十姐妹”之一的陈招弟在晚年时曾说过,当时她们还常常乔装成教师,冒着生命危险为各个革命据点送情报,保障了抗日队伍的后勤支援和通信。

  红色“十姐妹”是巾帼英雄,也是母亲。“那时候妈妈晚上秘密出去做革命工作,就连爸爸都不知道,他们身上的革命精神应该传承下去,我为她感到光荣。”黄垟乡党员张冬杏回忆起母亲赖佰英时禁不住动情落泪。

  初心不忘革命故事永流传

  换上衣服、戴上党徽、挂上讲解证……清明时节,84岁的缙云县大源镇稠门村村民李时科在镇里的召唤下,再一次来到坐落于江西山后村的“中共处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为前来参观学习的缙云县某保安公司和县公安局的党员们讲解当年这里的红色故事。

  江西山后村是中共处属特委、缙云县委机关旧址,承载了缙云乃至丽水革命斗争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1940年5月,时任中共缙云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林艺圃在此建立秘密机关,主要用于机关办公、干部隐蔽和上下级、毗邻地区党组织的通讯联络。而后至解放,该址既是中共缙云县委的主要机关驻地,又是中共处属特委的主要机关驻地以及处属与浙东两地党员领导人的联络站。2016年,该遗址的房屋主体进行了修葺,室内设置了简单的展陈,周边环境也得到整治,遗址房屋掩映在青翠的竹园之中,是一处绝好的党史教育基地。

  “‘赤血染黄花,磷光照万家。两度中秋月,半生志未酬。’这是我们缙云革命史上一位比较有名的早期共产党员蔡鸿猷的绝笔诗,他从大源小章村走出,1924年通过党组织的委派,到黄埔军校二期去学习,成为重要的革命力量,后来被敌人抓捕,在监狱中度过了两年,31岁牺牲时还未婚,他真正将生命献给了党和国家……”在现场,李时科慷慨激昂地讲述着,党员们默默地认真聆听着。

  “这里是重要红色遗址,有许许多多的革命故事在这里发生,我们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李时科说,他1984年入党,曾在县农业局工作,退休后回到老家稠门村就开始研究起大源革命历史,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每次只要镇里有需要,一个电话他再忙也会赶来,稠门村到江西山后村走路要一个多小时,但他乐此不疲,到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作为一名党员,传承红色精神,将革命故事流传下去,我责无旁贷,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走的那一天。”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