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9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新闻报道 > 县(市、区)  正文

探寻景宁“红色摇篮”——景宁畲族自治县梅岐乡桂远村

丽水网 - 来源: 瓯江行   发布时间:2019-04-11 09:11
编辑:莫晓鸿 | 责任编辑:胡蕴韵

  清明时节,带着对革命先辈们的深切缅怀,让我们一起走进景宁“红色摇篮”——景宁畲族自治县梅岐乡桂远村,探访景宁•中共第一党支部党史陈列馆,去探寻景宁的星星之火为什么会在这里点燃并形成燎原之势。

QQ截图20190411090551.jpg

  1935年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失守后,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突出重围,辗转景宁等地活动。1936年3月,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梅岐乡桂远村诞生了全县最早的中共地下党支部,最早发展的梅岐党员有罗启通、罗明琪、罗瑞土等,红军挺进师干部张德寿与梅岐这边的地下党员李达其一起发展积极分子。在第一支部建成之后,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先后发展了当地党员50多名,在当时村内的群众总数还不到300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共产党员。从此,革命的火种从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迅速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畲乡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QQ截图20190411090627.jpg

  在梅岐乡潘坪村有一座很特别的山,村民都叫“红军山”,山上造型独特的岩石叫“红军岩”,往前便是“红军路”,这条约3公里长的石山小道,曾是红军、地下党交通员传递革命情报的来往通道。此地地势险峻,山路蜿蜒曲直,道路两侧有一百多株大大小小的枫树,深秋时节,红枫点缀古道,层林尽染,红叶飞舞,仿佛纪念着当年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浴血奋战的那段峥嵘岁月,也被很多人称作“梅岐红枫古道”。

  山腰上有个“红军亭”,那是当年红军与群众一起建立的休息亭,也作为物资的临时存放点。1936年夏天,红军挺进师遭到南田保安团的袭击,部队在撤退的时候,将一名红军伤员朱方生转移到桂远,由地下党员负责照顾。伤愈后,梅岐的地下党员将朱方生送到这个红军亭,红军做了一个石头眼睛的记号,之后由政委刘英派人到这个亭子这里把伤员接走,这里便成了红军伤员交接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QQ截图20190411090802.jpg

  沿山路而下,在接近山脚处有一条小溪,名为桂坪溪,是红军路必过的一条溪。当年红军过溪靠一座简易的铁索桥,因为走的多,铁索桥的杉木经常朽断,当地的村民经常从家里扛来木板,帮助修补桥面。据村民回忆,有一回村民和战士们一起架设桥面,当时一名战士即兴唱了一首山歌表示感谢,原词是:“红军路过桂坪坑,乡亲架桥来相送,等我江山打开了,重回梅岐谢老乡。”从此,“红军桥”被传为一段佳话。

  1942年春,中共浙江省委遭国民党破坏,中共浙南特委机关转移到景宁梅岐区、丽云区执行“隐蔽精干”方针,开展武装斗争。1942年4月,浙南特委机关在龙跃书记的带领下来到梅岐区开展地下工作,由于桂远行政村湖坑自然村地形独特适合作战,遂成为浙南特委的主要驻地。因支持红军,梅岐的党员群众时常遭到清乡的迫害,桂远村被列为清剿的重点。1942年,清剿队再次来到了桂远,烧毁了罗启通等人的住宅,并放火烧山,搜捕地下党员和交通员。

QQ截图20190411090853.jpg

  在清剿后,村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1952年,景宁县政府拨款重修房屋,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红军厝。房子前的石门上依稀可见当年群众自发刻下的“听毛主席话,走共产党路”字迹,横额写着“组织起来”。这座红军厝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传承了几代人的红色记忆,我们要发扬他们的精神,立足新时代,更要从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中汲取不畏艰难、毅然挺进的前进动能和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走进景宁•中共第一党支部党史陈列馆,里面展示了浙南特委在丽云区委工作的情况,以及县工委相关情况,还有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看着眼前这些红色文献资料,仿佛又带着我们穿越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QQ截图20190411090923.jpg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革命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我们党员干部不必再像战争年代那样面临生与死的抉择、血与火的考验,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艰苦奋斗仍然十分重要。

QQ截图20190411090954.jpg

  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

  践行,就是最有力的传承。

  景宁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英勇斗争历史的革命老根据地县,是一块充满革命活力的红色热地,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必会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